技術前沿
環保新勢力!地方國資今年為啥這么活躍?
時間:2020-09-10
24家省級環保集團“橫空出世”
繼省級環保集團密集成立之后,市級國資環保平臺也來了。
9月8日,湖州市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,它是浙江省首家市級層面的國資環保產業平臺,由市城市集團出資組建,將在環境綜合治理、固體廢物處置、技術咨詢服務三大業務板塊發力,打造一個集模式、管理、技術、資本輸出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中心。
具體來講,三大業務板塊分別規劃如下
01
環境綜合治理以地方政府、生態環境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需求為切入點,承接水環境生態治理、土壤污染修復、廢棄礦山治理、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等生態環境類基礎設施項目;
02
固體廢物處置以工業危廢處置、醫療廢物處置、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置、生活垃圾應急填埋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業務為核心,適時根據市內處置能力缺口及板塊發展趨勢,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延伸;
03
技術咨詢服務則以提供技術咨詢服務、第三方環境監測、環境影響評價、清潔生產審核等為主要業務,向“專業環保管家”方向發展。
今年以來,地方國資環保平臺紛紛成立,表現異?;钴S。
7月16日,寧波市水務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,注冊資本50億元
7月7日,杭州市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也掛牌成立,注冊資本1億元,實際控制人為杭州市政府。
更早些時候,4月27日,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,決定成立江蘇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,注冊資本為50億元。
排除那些以水務投資為主的各省水投集團,據《環保圈》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,已有陜西、遼寧、廣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山東、江西、江蘇等至少11個省份都組建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。
如果算上那些水務投資集團,有媒體統計,全國范圍內至少則有24家省級“環保類”集團了。
這些省級環保集團,有的是以“環保集團”命名,有的則以“環保產業投資集團”命名,還有的以“環境保護股份有限公司”等方式命名。
他們背后的實際控制人也略有區別,有的是省級人民政府,有的是省級環保廳,有的是省級國資委,還有的是省級發改委。
其共同特點是:均依托強大的政府背景,選取當地國有支柱企業進行戰略轉型,跨界進軍環保。開展的業務也由最初的環評咨詢,逐漸向污水處理、垃圾處置、土壤修復、大氣治理等環保全產業鏈布局。
在今年6月舉行的E20水業論壇上,北控水務集團執行總裁李力拋出“新物種論”,把環保產業分為5支“新主體”,即:新物種、新骨干、新勢力、新龍頭、新平臺,形象地說則是大象、老虎、猴子、獅群、森林。
其中,省級環保集團就被他比作是“老虎”,占山為王。
一方面,全國24家省級環保集團“橫空出世”;另一方面,還有各核心節點城市和省會城市水務集團“舍我其誰”。全國山河“軍閥割據”,“虎踞龍盤”。
對于地方政府來講,上陣父子兵,打虎親兄弟,“自家人”解決“自家事”似乎也是順理成章。這導致整個行業里,行政化比市場化更占上風。
02 生態環境治理成“政治任務”
各省為什么紛紛成立省級環保集團?與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有關。
在環?!靶鲁B”下,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環??己烁訃栏?,地方黨政一把手負總責,生態環境治理成了“政治任務”,所以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加強。
而在過去幾年的PPP大潮中,有些社會資本資金鏈出現危機,不得不中斷了某些環保PPP項目,給業主方帶來很大麻煩。還有一些不靠譜的所謂環保企業,治理不達標,甚至虛假治理、應付治理,結果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,連累業主方也遭到批評。因此,地方政府亟需靠得住的“自己人”來完成環保治理任務。
當然,不排除有些省份,也看到環保產業中存在的巨大商機,希望能從中分得一杯羹。
一位環保業內人士表示,地方國企和央企最大的不同是資源配置。央企再怎么厲害,也得去跟地方政府拿項目;而地方政府的優勢則在于他們自己就有大量的環保治理需求,與其交給別人做,倒不如自己做。
同時,這種環?;A設施的打造,對于地方政府官員來講作用更加直接。不管央企還是社會資本,如果要投資一個項目,總是還要看投資多少,回報率多少,價格發現機制怎樣等等,地方政府則可以不用考慮這些。
為什么地方政府對環保這么重視?就是前面說過的原因——環保考核嚴、壓力大。疫情期間雖然感覺上稍微放松了點,但地方政府對于環保的看法和認識絲毫都沒有放松。
疫情之后,總書記考察了三個地方,分別是浙江、山西和寧夏,都提到了生態環境問題。
所以,對于地方政府來講,如果能有自己的環保公司,它的環保能力就能長出來,就能馬上解決問題。
相比央企,地方國企也有一些優點,比如決策效率高。跟央企談合作,子公司要向總公司匯報,總公司還要向國資委匯報,層級和管理秩序非常清晰;而地方國企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地方經濟服務的,所以在跟地方國企談合作的時候,他們國資平臺的領導、國資委領導、主管副市長、市長、書記就會很快跟你見面,效率就非常高。
03 “我們來不是跟大家搶蛋糕的”
地方國資環保平臺崛起,是不是“狼來了”?
《環保圈》查詢了各大省級環保集團的,發現這些環保集團絕大多數都比較“低調”,很少喊出產值、業績等目標,甚至都很少提到盈利。
他們說得更多的,都是諸如完成“綠水青山的守護者”、“助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”等政治任務。
下一篇: 中外專家熱議外墻外保溫防火技術